今年雨水較勤,雨量較大,且氣溫又高,極易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發生流行。
央視氣象臺預計,未來一周,北方大部地區降水偏多,利于土壤增墑;但局地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易造成作物倒伏、受淹;黑龍江北部和東部農田濕漬害將加重。
目前黑龍江已有41個縣156個監測點發生玉米大斑病,發病地塊平均病株率為10.7%。
8月3日,東北網記者從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獲悉,預計全省玉米大斑病總體為中等發生,部分縣份可達到偏重發生,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發生區。目前已有41個縣份156個監測點發生玉米大斑病,發病地塊平均病株率為10.7%。
呼蘭、肇州、雙城、林甸、海林、拜泉等地發病較重地塊病株率超過20%,其中拜泉、海林個別地塊病株率分別達到63%和66%,病斑多集中在玉米植株下部葉片;其它縣份田間多為零星發生。
玉米大斑病又稱條斑病、煤紋病、枯葉病、葉斑病等。主要為害玉米的葉片、葉鞘和苞葉。近年來,隨著免耕技術和大型農業機械的推廣,田間越冬菌源越來越多,玉米大斑病發生逐年加重,已成為玉米生產中的主要病害。
葉片染病,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,然后沿葉脈向兩端擴展,形成邊緣暗褐色、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。后期病斑常縱裂。嚴重時病斑融合,葉片變黃枯死。潮濕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層。下部葉片先發病。在單基因的抗病品種上表現為褪綠病斑,病斑較小,與葉脈平行,色澤黃綠或淡褐色,周圍暗褐色。有些表現為壞死斑。
傳播途徑
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組織內越冬。成為翌年初侵染源,種子也能帶少量病菌。田間侵入玉米植株,經10~14天在病斑上可產生分生孢子,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。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與玉米品種感病程度有關外,還與當時的環境條件關系密切。
發病條件
溫度20~25℃、相對濕度90%以上利于病害發展。氣溫高于25℃或低于15℃,相對濕度小于60%,持續幾天,病害的發展就受到抑制。在春玉米區,從拔節到出穗期間,氣溫適宜,又遇連續陰雨天,病害發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、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病較重。低洼地、密度過大、連作地易發病。
防治方法
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應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,加強農業防治,輔以必要的藥劑防治。
(1)選種抗病品種根據當地優勢小種選擇抗病品種,注意防止其它小種的變化和擴散,選用不同抗性品種及兼抗品種。
(2)加強農業防治。適期早播,避開病害發生高峰。施足基肥,增施磷鉀肥。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,摘除底部2~3片葉,降低田間相對濕度,使植株健壯,提高抗病力。玉米收獲后,清潔田園,將秸稈集中處理,經高溫發酵用作堆肥。實行輪作。
(3)藥劑防治。對于價值較高的育種材料及豐產田玉米,可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灑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%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、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、25%苯菌靈乳油800倍液、40%克瘟散乳油800~1000倍液、農用******素120水劑200倍液,隔10天防一次,連續防治2~3次。
一般于病情擴展前防治,即可在玉米抽雄前后,當田間病株率達70%以上、病葉率20%左右時,開始噴藥。防效較好的藥劑種類有: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,50%敵菌靈可濕性粉或90%代森錳鋅,80%甲基托布津等。